奇聞科普: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瀏覽次數(shù):2160
奇聞科普: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骨灰是什么?

這似乎是個愚蠢的問題,但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確切答案?,F(xiàn)代人在過世之后通常要被送去火化,然后親屬會得到一堆灰白色的碎骨和灰渣,就是骨灰。骨灰里有什么?它就是一個科學問題了。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骨灰是什么?

人來自于自然,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zhì)大多是碳水化合物和一些無機鹽。人死后被推入火化爐,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會在高溫中變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或是與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后變成粉塵從煙囪飄到了大氣里。人體的骨骼中含有大量鈣和磷,由于骨頭很堅固,鈣和磷不容易被帶走,在火化結(jié)束后,這些元素與氧一起形成一種被稱作羥基磷酸鈣【Ca5(OH)(PO?4)3】的固形物,就是我們常說的骨灰?;瘜W家會告訴你,羥基磷酸鈣可以拆分成三部分:55.82%的氧化鈣、42.39%的五氧化二磷和1.79%的水。除此之外,骨灰中還混雜了少量其它化合物,比如氧化鐵、鈉鹽等等,不同化學成分的多少與逝者生前的飲食習慣和疾病有關(guān)。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骨灰主要成分是羥基磷酸鈣

骨灰真能做成碗碟嗎?

說起骨瓷,許多朋友并沒有什么不適的感覺,它是一種潔白如玉的進口瓷器,賣得很貴,大多要幾千塊錢一套。其實它最早的時候叫“骨灰瓷(Bone china)”,里邊含有大約一半比例的骨灰!在國家標準里,含骨灰36%以上的才能叫做骨瓷。

18世紀末,英國人通過將牛的骨頭在1250℃的高溫下煅燒粉碎,再將25%的高嶺土、25%黏土和50%的牛骨灰混合,終于燒制成堅硬通透的“骨灰瓷”。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骨瓷里邊大約一半是牛骨灰

其實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新骨瓷”中并沒有添加骨灰,而是用相對更純的磷酸鈣礦粉來替代,因此它跟骨頭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磷酸鹽經(jīng)過高溫燒制后會生成復(fù)雜的玻璃狀結(jié)晶,因而看起來釉面透亮;同時骨灰即使磨成細粉,它依然會保持細胞的中空結(jié)構(gòu),因此真正的骨瓷相對更通透一些。

既然牛的骨灰可以制成高檔瓷器,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骨灰也可以。之所以沒人去做,一方面很難過倫理這一關(guān),同時也因為相比于牛骨灰,人骨中含有更多鐵和其它雜質(zhì),做出來的瓷器沒那么好看。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骨瓷餐具

骨灰里真能提取鉆石?

近些年來,西方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流行“從骨灰中提取碳”,再經(jīng)過復(fù)雜的處理過程制成亮晶晶的鉆石,用以寄托對親人的思念。這聽起來是個好主意,鉆石很漂亮,將親人的一部分時刻戴在手上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不要相信無良商家的炒作

然而如果我們稍微了解一些化學,就能意識到這不符合科學常識:人在活著的時候體內(nèi)含有大約18%的碳,但這些碳會在高溫下燃燒,全變成二氧化碳飄散到空氣中去了。骨灰中即便有微量的碳,它也只以碳酸鹽的形式存在于灰燼里,你幾乎不可能從中提取足以制作鉆石所必須的元素碳,更不用說將它制成石墨粉再壓成寶石。這其實就是一套利用人們對親人的思念來騙錢的把戲。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1克拉的成本超過17萬

從某外國企業(yè)官網(wǎng)公開的信息看,將“骨灰制成鉆石”需要耗費幾個月時間,并且做一粒1克拉的鉆石的價格高達17萬多港幣,看來這是一筆不菲的智商稅呢!

花17萬巨資從骨灰中提取鉆石,這事兒真靠譜?

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

人來自于自然,也終將回到自然中去。骨灰里的羥基磷酸鈣在土壤里會緩慢水解,它釋放出的磷是花草樹木必不可少的肥料,從這個角度看,在逝后將骨灰灑入大海,或者埋到樹下,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