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tài):海藻尋蹤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瀏覽次數:1374
自然生態(tài):海藻尋蹤

海藻標本能解釋沙丁魚的繁盛和衰退過程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加利福尼亞州沿線的海岸擠滿了沙丁魚。但是到1945年,一切突然發(fā)生了改變。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中,沙丁魚的平均捕撈量從234000噸下降到了24000噸。相關的漁業(yè)也完蛋了。

隨后,科學家在幾十年間一直都在猜測造成這次劇變的原因,但是他們一直缺乏相關數據,無法驗證自己的假設。如今,科學家終于找到了一個很顯著的因素:海洋上涌循環(huán)。這個概念認為,在美國西海岸的海洋中,海底深處富含營養(yǎng)的水體上涌,抵達海面表層缺乏營養(yǎng)的水體中,為這里補充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而發(fā)現這個因素的關鍵就在于植物標本館,這里儲存了來自美國各地的海藻標本。

圖片來源:Pixabay

蒙特雷灣水族館的首席科學家凱爾·范豪騰(Kyle Van Houtan,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說:“植物一直都靜靜地待在那里,記錄著海洋當時的狀態(tài)。如果我們能分析來自各大自然類博物館的標本,就能從這些植物的組織中反推當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毕嚓P論文于今年6月發(fā)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范豪騰和很多科學家都曾提出,上涌過程在沙丁魚的繁盛和衰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1946年以后,科學家才開始監(jiān)測這個過程。范豪騰意識到,很多博物館中保存了比這個時間節(jié)點更古老的海藻標本,它們或許能填補這個空白。這個過程就像科學家利用冰芯恢復古代二氧化碳水平一樣,即便科學家還沒開始收集二氧化碳,也能反推出很早以前的數據。

圖片來源:Pixabay

要開展這項研究,還需要知道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在蒙特雷灣的深部水體中,氮的一種同位素含量更高。這種同位素比常規(guī)的氮多了一個中子,因此也更重。隨后,科學家分析了現在的海藻。他們發(fā)現,當海藻中氮的這種同位素增加時,確實伴隨著海洋上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分析了在1878年以來,收集自蒙特雷灣的70多份紅藻樣本。結果顯示,上涌現象呈現出逐漸增強然后突然減弱的趨勢,這與當時沙丁魚數量逐步增加和迅速衰減的趨勢一致。范豪騰表示:“上涌的衰退和沙丁魚數量的衰退,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p>

洛倫·麥克萊納奇(Loren McClenachan,并未參與這項研究)是美國科爾比學院的海洋生態(tài)學家,她表示:“這項研究非常棒,用一種極具創(chuàng)意的方法研究了過往歷史中的生態(tài)學。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有成千上萬的類似標本。如果都用這種方法深入研究,或許會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在長尺度上的海洋變化?!?/p>

撰文:蕾切爾·努維爾(Rachel Nuwer)

翻譯:杜永航

文章來源:環(huán)球科學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