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讓孔子發(fā)懵的《兩小兒辯日》,誰說的對?帶你從物理學角度來看
發(fā)布時間:2022-05-30
瀏覽次數(shù):1190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兩小兒辯日》是六年級語文課本上的一篇古文,爭論的是太陽何時離我們更遠。如何從物理視角解釋這一問題?來看這幾位初三同學的分析>>>

撰文/王瑛璇 曾雅喬 遲滸辰(北京市陳經(jīng)綸中學)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李云鳳

《兩小兒辯日》是我們在六年級語文課本上學的一篇古文,出自《列子·湯問》,原文如下: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粌涸唬骸拔乙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币粌涸唬骸叭粘醭龃笕畿嚿w,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小學的時候我就一直好奇,他們兩個人到底誰說對了呢?究竟太陽何時離我們遠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深入學習了相關(guān)物理知識,今天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兩小兒辯日”。

▼ ▼ ▼

太陽何時離我們遠?

日地距離是指日心到地心的距離,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每一時刻地球上的每一個位置與太陽的距離都在變化。其中主要變化是由于地球公轉(zhuǎn)引起的,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為橢圓如圖1,其中半長軸為1.496×1011m,半短軸為1.4958×1011m,焦距為5×109m,其偏心率為0.0167。地球公轉(zhuǎn)一圈大概需要365天,而早上到中午僅經(jīng)歷約6個小時,所轉(zhuǎn)過的角度。假設(shè)如圖1所示早上地球位于A點,那么中午地球位于B點已知太陽半徑r=6.955×108m,如圖1所示CC’=c+2r=6.391×109m。設(shè)CB=R,則C’B=2a-R,根據(jù)余弦定理,列出方程,可以求得R=1.47094×1011m,CA=1.47100×108km。變化量為0.0001億千米,相對于整體極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其實太陽距我們的距離在一天之內(nèi)我們認為是不變的。

圖 1

▼ ▼ ▼

為什么中午我們會感覺熱呢?

根據(jù)上述的分析,我們知道我們距太陽的遠近在早上和中午近似相同,所以距離不是影響我們對溫度感知的主要因素。人體所感知的溫度,主要是空氣溫度即氣溫,空氣中的熱量主要來源于太陽輻射(指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傳遞能量,太陽向宇宙空間發(fā)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的輻射到達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升溫。地面再通過輻射、傳導和對流等方式將熱量傳給空氣,這是空氣中熱量的主要來源。影響地面溫度的因素主要有三點:熱量積累,能量密度和能量削減。

從熱量積累方面來看:夜間天上掛的是明月,沒有太陽、沒有輻射,因此大地也沒有太陽輸送的熱量,導致氣溫不高;而早晨天剛剛亮,太陽輻射較小,且地面沒有一定的熱量積累,與空氣溫度溫差較小,幾乎不向其傳遞熱量,導致早晨“滄滄涼涼”。而到中午時,地面經(jīng)過近6個小時太陽的照射而積累的熱量,使得地面與空氣具有較大的溫度差,地面向空氣傳遞熱量,空氣溫度升高,人體感知的溫度也隨之升高。因此“日中如探湯”并非“近者熱而遠者涼”。

從能量密度方面來看:地面輻射量與太陽輻射緊密相關(guān)。太陽輻射的能量在各個方向上是均勻分布的。如圖2所示,早上,太陽斜射向大地,因為地球是球體,它的切面是弧形,所以照射的單位面積更大;中午,太陽直射地面,這時它照射到的地面面積比早上的小。因為太陽對地球釋放的太陽輻射蘊含的能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是一定的,所以中午照射到的地面面積小,能量密度大,這也會使得中午地面溫度高,空氣溫度高,人體感知溫度高。

圖 2

從能量削減方面來看:由于早晨太陽高度角小,穿越的大氣路徑長,因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會更大,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會更弱;但在中午時,太陽的高度角大,穿越的大氣路徑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這也是使得中午大氣溫度高于早上的原因之一。

▼ ▼ ▼

為什么早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大?

早上與中午的日地距離幾乎不變,那么為什么我們看到早上的太陽會大呢?是眼睛欺騙了我們嗎?

通過初中物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人眼的晶狀體可以被視為一個凸透鏡,當不同波長的光同時通過人眼晶狀體時,波長短的光焦距短,落在視網(wǎng)膜前面;波長長的光焦距長,落在視網(wǎng)膜后面。因此在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清晰度就有一定的差別,長波長的暖色成像焦距不準確,在視網(wǎng)膜上形成的像模糊不清,具有某種擴散性;短波長的冷色成像比較清晰,具有某種收縮感。這就是我們平常凝視紅色時會產(chǎn)生眩暈現(xiàn)象的原因,如果我們改看青色就沒有這種現(xiàn)象了。因此從同一個位置發(fā)射不同顏色的光,暖色系的光會讓人覺得距離更近,而冷色系的光往往會讓人覺得距離更遠。早上的太陽是紅色的,中午的太陽是白色的,所以人們覺得早上的太陽更遠,中午的太陽更近。

這樣的視覺錯誤還有很多種,如圖3所示。這些視覺錯誤會影響人們對距離、大小的判斷。如圖3(a)所示,人們往往會覺得中心白色塊比黑色塊大。如圖3(b)所示,人們往往會覺得中間的灰線是斜的。這就是色彩的膨脹感與收縮感。

圖3(a)

圖3(b)

在視網(wǎng)膜成像時,人眼晶狀體不同部分對入射光線的折射能力不同,使光線經(jīng)折射后不再能匯聚在一點從而產(chǎn)生像差,使對比度強的圖形輪廓界限部分發(fā)生對比加強的邊界效應(yīng),亮度較高的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所成像的輪廓外就好像有一圈光圈圍繞,使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擴大,看起來就會覺得比實物大一點,即“光滲現(xiàn)象”(白色的形體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襯托下,具有較強的反射光亮,呈擴張性地滲出)。當早晨太陽升起時,周圍是暗色的天空,太陽會因為人眼對比,顯得更加明亮,讓人感覺非常大;而中午時,天空與太陽顏色相近,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因此顯得較小。

此外,形狀的對比也是導致觀察到早上和中午太陽大小不同的原因之一。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會顯得很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就會顯得很大。比如一個西瓜,放在一盒櫻桃附近,就會覺得它很大;而將這個西瓜與完整的菠蘿蜜果實放在一起時又會覺得西瓜很小。同樣的道理,日出的太陽周圍多是樹木或者房屋,相對照下的太陽就會顯得大;而中午時,太陽在天空中,對比之下就會顯得太陽較小,這就導致人們對太陽大小的認識是早上大中午小。

兩小兒的爭辯來源于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較為片面。在科技逐步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和思考中越來越接近事物本質(zhì)。科學的發(fā)展與完善總是伴隨著批判與反思,不管是出于對自然界現(xiàn)象的好奇,還是出于對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責任擔當,中國古代兩小兒獨立思考和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都值得被我們永久傳承。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圳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