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少女》 [法]弗拉戈納爾 繪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編者按 4月23日,我們將迎來第30個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生命的源泉、是思想的啟蒙。本報特分享兩位讀書人的讀書體會文章,讓我們從作者平實的敘述中,感受閱讀的意義。
==============================
平常跟朋友們聊及讀書,腦海里總會有個畫面浮現(xiàn)。那是一幅世界名畫、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的鎮(zhèn)館之寶——《讀書的少女》。畫的作者是18世紀的法國畫家弗拉戈納爾,傳聞畫中人系其妻子的妹妹。畫中少女在讀小說。她沉穩(wěn)而安嫻,緊閉的嘴唇,專注的眼神,展現(xiàn)了端莊的氣質美與恬靜的知性美。
那個時代,即便是在國際大都市巴黎,能讀書的人都不算多,小說這種新的流行讀物也剛出現(xiàn)不久。在此之前,人們讀的通常是圣經(jīng)。據(jù)說,當年很多人都以拿著書本走路,或者坐在某處專心讀書等方式“炫耀”自己的知識水準,一時竟成為一種風潮。
當然,就我現(xiàn)在來看,讀書哪怕就算是一種“裝”,也不失其“雅”。畢竟,一個人讀不讀書,讀過多少書,往往是可以從他的言談舉止乃至神態(tài)氣質中表現(xiàn)出來的,正可謂“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個世界讀書日。那天,我受邀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客串主持一個主題為“著名學者與青少年朋友談讀書”的活動。在開場熱身與主講嘉賓對話時,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在今天這個傳播媒介大顯神通、求知途徑多種多樣的時代,為什么還要強調讀書?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態(tài)去讀書?
三位學者的回答各具特色,但都貫穿著這樣一層意思:讀書既是一種優(yōu)雅的、解放心靈的人生姿態(tài),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應該把讀書當作一件自由、快樂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去讀書。然而,大家又都感受到,抱著功利與實用目的去讀書——學生為通過考試而讀書,成人為應付工作而讀書,已經(jīng)使讀書的愉悅感大打折扣。
我提到了活動開始前無意中瞥見的一位聽眾留言:“讀書是一件大事,可以讓我們懷有的夢想得以實現(xiàn),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成績”,大家都樂了。在隨后進行的現(xiàn)場互動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站起來提問的中學生大聲說道:“我對讀書就是提不起什么興趣,請問應該怎么辦?”會場上又爆發(fā)出一陣陣笑聲。
忘了當初我們是怎樣回應那個中學生的。后來我想過,或許,那孩子尚未有緣讀到特別觸動他心靈的好書吧。真是遺憾。
因由與好書邂逅而改變人生的事例,其實比比皆是。
中國作家協(xié)會原主席、著名作家鐵凝回憶,自己年輕時曾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下的兩句話所撼動,忽然有了要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的沖動。那兩句話印在世界文學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頁上:“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不妨也說說個人親歷的一樁讀書往事。剛上大學時的一個假期里,我遇到了一件不開心的事。茫然沮喪中去逛書店,看到了一本書——《人人都能成功》。書的開篇講了個小故事:一個父親想考考三個孩子誰最機靈,就拿了三張撕碎了的世界地圖讓他們各自去拼。有個孩子很快就拼好了,父親問他有何訣竅,孩子說:“我看地圖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就想,這個人的腦袋是什么樣的,那它背后的世界就是什么樣的。拼腦袋要比拼地圖簡單多了?!?/p>
這個故事及其寓意深深觸動了我,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開啟了正向思維。在往后的日子里,乃至到了今天,每每遇到不開心的事,我都會想起這個小故事,然后靜下心來反思,很快就能釋懷。不久,我從一本書上看到一幅畫,驀然又回想起拼圖故事。那幅畫描繪的是一個人站在陽光下,身后延伸出長長的影子,畫面里印有這樣一行字:人們生活中的陰翳,多半是由自身造成的。
確實,通過閱讀思考,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的。
書,是思想文化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我們時代生活的寫照。好書便是好伴侶,好書回味更悠長。多少年后再回首,或許,它曾拓展了你的視野,啟迪了你的思維,讓你頓生豁然開朗之感;或許,它在你憂傷的時候給你安慰,在你歡樂的時候使你的生活充滿光輝;甚或,照亮你的前程,成為你人生的坐標、精神的向導。
讀書,對于人生實在是太重要了,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