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極的雪鹱。拍攝于南緯70°附近南大洋上。
②在浮冰上休息的一群雪鹱(它們中間還有一小群南極鹱)
③羅斯冰架前緣一只正準備落在浮冰上的雪鹱
■段煦文/圖
除幾種南極企鵝外,真正的“南極鳥”還有一名鹱科成員——雪鹱,也叫雪海燕。它們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南的鳥類之一,在通往南極洲的航線上,我經(jīng)??梢栽谝恍├@船飛行的花斑鹱或南極鹱的群體中看到一兩只雪鹱。
雪鹱的大小比常見的海鷗稍小一點兒,名如其形,除了沒有羽毛覆蓋的裸區(qū)是黑色(虹膜、喙)或藍灰色(腿、腳)外,通體都是雪白的,翱翔在蔚藍的天空與碧海之間,猶如一只只白色的和平鴿。
雪鹱以前最南的分布記錄是其繁殖地之一的查爾斯王子山脈(南緯70°~74°),那里位于南極大陸內(nèi)部(除雪鹱外,南極洲只有帝企鵝的繁殖地在南極大陸內(nèi)部,位于羅斯海的棲息地,在南緯78°附近,而最靠北的繁殖地在威德爾海的雪丘島,在南緯64°附近),距海岸300多公里。有記錄顯示,人們曾在接近南緯80°的地方觀察到這種鳥。
雪鹱來到滿是冰雪、沒吃沒喝、異常寒冷的冰原內(nèi)部到底要做什么呢?
人們發(fā)現(xiàn),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中旬,南極洲的冬夜還沒完全過去時,成群結隊的雪鹱就從賴以覓食的浮冰區(qū)邊緣向內(nèi)陸的崇山峻嶺陸續(xù)飛去,尋找露在冰面上的巖石罅隙做窩。
初到繁殖場,它們會追逐示愛,一旦結成伴侶,便去找那些背對寒風且不會被積雪覆蓋住出口的巖縫或者石洞產(chǎn)卵孵化。
雪鹱的巢只是在洞中修整出一個淺坑,幾乎沒有任何巢材,實際上在它們筑巢的地方,除了它們自己的羽毛,也找不到任何像樣的巢材供它們絮窩。盡管卵是放在地面上的,但親鳥會輪流以胸腹部的厚厚羽絨使它們保持溫暖,直至小鳥出殼。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都是雪鹱的孵化季,一對親鳥在一個繁殖季只產(chǎn)一枚長約5厘米的小白蛋,需要將近7周的孵化期(比企鵝的孵化期要長得多),小鳥才能出殼,小鳥是晚成鳥,出殼后需要親鳥嘴對嘴的哺喂才能長大,育雛期大約也需要7周。
初生的小鳥遍身都是毛茸茸的灰色細毛,這些絨毛的保暖性很好,能承受南極內(nèi)陸夏季零下25℃以下的低溫。
親鳥以從胃內(nèi)反芻出來的食物哺喂小鳥,小鳥長得很快,待育雛期即將結束的時候,身上就已經(jīng)長出和成鳥差不多的飛羽了。
雪鹱之所以會選擇如此偏遠的南極內(nèi)陸,主要是因為這里沒有天敵。
賊鷗是全南極洲最兇猛的鳥,它的嘴有銳利的鉤鋒,可以叼走那些保護得很好的鳥蛋,也能從那些自認為已經(jīng)很負責的父母肚子下面拽走無辜的小鳥,像雪鹱這種身體弱小的海鳥為保住自己的繁殖成果,靠著其自身極耐嚴寒的結構和高超的飛翔能力,遂選擇這種“劍走偏鋒”的做法——到極寒的南極內(nèi)陸去繁殖。
由此,我想到了一種北極鳥——白鷗,同樣擁有一身雪白羽毛的海鳥,同時也是世界上分布最靠北的鳥,由于它具有特殊的羽毛結構,其絨羽的數(shù)量較其他北極鳥類多,而終生生活在寒冷的北極核心區(qū),即使是嚴冬,也可以靠撿拾北極熊的殘食熬過漫漫的極地長夜。
白鷗與雪鹱,可謂是分布在地球兩端的一對奇異物種。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中國科學報》 (2021-04-01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