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壓花畫:濃縮的自然景觀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趙文新
發(fā)布時間:2023-08-01
瀏覽次數(shù):1359

(圖片由作者提供)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萃取上千種生機盎然的植物,構成絢麗多姿的植物王國——如虹、如錦、如金的花朵馥郁繽紛;圓月形、手掌形、披針形、心形等多種葉形卷舒開合。而永葆植物青春的壓花畫,不僅是一種風格獨特的藝術形式,而且更是呈現(xiàn)天人合一的詩意契合。


壓花畫,也叫植物貼畫。指在不同季節(jié)采集植物的葉片、花朵、果實、根莖、樹皮等,經(jīng)過干燥壓平,按照設計的構圖,根據(jù)實物的色形,發(fā)揮想象粘貼在紙上、布上而呈現(xiàn)出的立體畫。畫中植物有的光滑如絲、有的毛絨如棉、有的尖刺如鋸,不同質地奇妙無窮,真可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壓花畫歷史悠久,來源于植物標本。最早的植物標本是從古埃及公元前305年的墳墓中出土,距今大約2300年,現(xiàn)存放在英國皇家植物園。至于植物標本何時成為壓花藝術,現(xiàn)已不可考證。


我國用壓花制作工藝品,可追溯到清朝。傳聞,印度高僧進京朝見大清皇帝,隨行帶了兩株佛教圣樹——菩提樹。誠心信佛的皇帝,下旨將其種在紫禁城內(nèi)。這兩棵樹經(jīng)悉心呵護,長得枝繁葉茂。


深秋時節(jié),落葉翩然如蝶,有人將飄落的樹葉壓平干燥后,漂成米黃色。宮中的畫匠高手在上面精心繪制佛祖的神像,像畫在紙上一樣精細逼真。這些菩提葉畫作為高檔皇家禮品,賜給有功之臣、各國使節(jié)及眾僧侶。


這大概是壓花藝術的另一種形式,也是我國早期的壓花作品。至今,在廣東韶關丹霞山、廈門菩佗寺等許多朝圣地,仍會看到有菩提樹以及用菩提葉脈制作的卡片、書簽等工藝品出售。


我國的壓花畫出現(xiàn)比較晚。20世紀50年代,干燥劑發(fā)展使日本壓花藝術得以迅速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才傳入我國。如今,壓花畫一般采用國畫構圖方式,講究疏密相間、虛實平衡、主次揖讓、呼應生情,與我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延慶區(qū)博物館開展“博物館里過周末非遺體驗歡樂多”活動,聘請該區(qū)成教中心園藝專業(yè)教師、植物貼畫非遺傳承人辛金萍現(xiàn)場指導大家制作。辛金萍從大學接觸植物貼畫,20多年來巧手搭橋,將七彩植物和藝術畫拼接融為一體,先后走進多家單位進行培訓、講座,上萬人次體驗,感受其藝術魅力。2018年12月29日,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北京時間”欄目,以“用植物打開園藝新世界”為題,報道她教學植物與園藝碰撞下的特色課程。


辛金萍的作品具有鮮明特色,為傳承、傳播植物貼畫賦予新的內(nèi)涵。她的獲獎作品《冰雪盛會》,將棉花當作畫的主體背景,用撕、揉、搓、捻多種技法,把賽場上的白雪做得錯落有致、形象逼真,用樹葉、樹皮做陡峭的海陀山,玫瑰花瓣做健將,在雪道上馳騁。一幅氣勢雄渾的飛雪圖制作出來,再現(xiàn)了家鄉(xiāng)延慶作為冬奧賽場之一的自豪感。

植物貼畫輔以畫框、底板、襯紙、黏合劑、顏料等材料,經(jīng)過幾個步驟完成。


采集。晴空萬里的日子,上午9―11時這段黃金時間,植物枝葉和花朵最富生機。在不踐踏植物的前提下,選擇黃、橙、藍、紫、紅等鮮艷奪目的花朵,和完整、飽滿的葉子。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紋理等,因材施意,因意取材,去立意和構思。


加工。相對于植物的種子、果實等,葉片花片收集較容易。把采集新鮮、平展的植物材料放在兩層蠟紙中間,利用加熱工具在較短時間除去水分,用蠟封住,以此可以長時間保持顏色和光澤,植物就能“永葆青春和靚麗”。根據(jù)主題,畫出底稿,修改滿意后進行粘貼。


粘貼。編筐編簍,貴在收口。在貼畫中,粘貼是收口的關鍵。對花片、葉片適當修剪、加工、組合,成為理想的材料。如三色堇,剪去花邊,就是栩栩如生的小蝴蝶圖案。用鑷子小心夾住敏感脆弱的材料,用牙簽粘芝麻粒大小的乳膠粘貼。食指再按壓幾秒,防止粘貼后起皺。


植物貼畫,濃縮大自然景觀,融合繪畫與裝飾技藝,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動感表達。制作中,用手、用眼、用心,將植物抽象的美轉化為具象的畫面,并賦予它們生命的美的藝術。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