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火腿“早得名”
來源:科普時報
發(fā)布時間:2023-12-01
瀏覽次數:965

非遺文化之窗

“至味惟豬肉,金華早得名。珊瑚同肉軟,琥珀并脂明。味在淡中取,香從煙里生。腥膻氣味盡,堪配雪芽清。”明代詩人張岱贊譽的正是金華火腿——因其風味獨特,皮色黃亮,形似琵琶,肉色紅潤,香氣濃郁,鮮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于世。


金華火腿又稱南腿、貢腿,盛產于浙江省金華地區(qū)。金華地處丘陵盆地,“三面環(huán)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的獨特地貌,春早秋短,夏長且炎,四季分明,干濕交替,為火腿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據考證,金華民間腌制火腿始于唐代。唐代《本草拾遺》載:“火腿,產金華者佳?!本嘟褚延?200余年歷史。相傳,宋代義烏籍抗金名將宗澤,曾把家鄉(xiāng)“腌腿”獻給朝廷,宋高宗趙構見其肉色鮮紅似火,贊不絕口,賜名“火腿”。為此,金華人將宗澤尊為火腿祖師爺。因火腿集中產于金華一帶,故稱“金華火腿”。金華火腿興于宋,到明朝已成為金華乃至浙江特產,被列為貢品。至清代,金華火腿已遠銷新加坡、印度、英國、菲律賓、日本等國,馳名海內外。


金華火腿品種繁多,因所取原料、加工季節(jié)、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分類。初冬季節(jié)腌制的火腿,叫早冬腿;隆冬季節(jié)腌制的火腿,叫正冬腿;立春以后腌制的火腿,叫春腿;把腿形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長方形的叫風腿;掛在灶間,經常受到竹葉煙熏烤,帶竹葉清香的,叫竹葉腿;用白糖腌制的,叫糖腿……


以金華本地良種豬“兩頭烏”的后腿為主要原料腌制而成。這種豬頭部和臀部烏黑,身段和四腿雪白,皮薄骨細背膘厚,腿肉酥軟多汁,后腿特別發(fā)達,最宜制作火腿。其制作需經整修、腌制、洗腿、整形、發(fā)酵、堆疊、分級等80多道工序。每年立冬到立春氣溫最低,是火腿腌制的最佳季節(jié)。


首先,挑選最好的生豬,屠宰后取后腿,精心整修,刮去腿面殘毛污物,修成琵琶形,使其平整。接著腌制,將食鹽均勻擦在腿上,慢慢溶入肉中。整個過程約需一個月,一般擦鹽6—8次。這是加工火腿的主要工藝環(huán)節(jié),決定著火腿質量。然后,將其一層層整齊地堆疊在“腿床”上,20多天后即可取出用清水洗凈,選晴朗天氣掛曬。接下來就是整形,使其腿干挺直,腳尖呈鉤狀,再掛于通風干燥、陰涼的地方發(fā)酵。在酶的作用下,使火腿肉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各種成分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后產生濃郁香氣,形成火腿風味,最后落架分級??傊?,一根火腿要經過冬季腌制晾曬、春夏發(fā)酵、秋天風干,歷時10個月以上才能上市。


金華火腿瘦肉香咸帶甜,肥肉香而不膩,既能單獨成佳肴,也可以充當其他食材配料,以賦味增鮮,有著獨特的功能和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歷來被作為饋贈珍品。

常用烹調方法有蒸、燉、煮、燒、燴、燜、炒、拌和做湯、做羹等。據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金華火腿有益腎、養(yǎng)胃、生津、壯陽、固骨髓、健足力等功能?,F代科學檢測,火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一定的磷、鐵、鈣等。


民間千年形成的獨特腌制和加工方法,使得金華火腿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斬獲了無數美食家的味蕾,在國際餐飲業(yè)享有很高的聲譽。1905年,金華火腿榮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這是中國食品最早在國際上獲獎;1910年,金華火腿獲南洋勸業(yè)會獎章;1915年,金華火腿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2008年,金華火腿腌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吹過了四季風,經過了鹽汁潤澤的金華火腿,不由得讓人津液暗生,味蕾思動,成為人間至味,飄香于世界各地。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