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的地位不可動搖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單守慶
發(fā)布時間:2024-09-23
瀏覽次數:1354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前陣子受汛情高溫等因素影響,人們對蔬菜漲價議論紛紛。有朋友一問黃瓜價格,干脆不買了;又問菠菜價格,不買了;繼續(xù)問,白菜也不再是“白菜價”了……人們從蔬菜果肉,聊到米飯饅頭,聊到正餐以外的各種小吃。

中國人的“食”,分為主食、副食和零食。從名稱、內涵和順序,就能看出它們在餐桌上的地位。主食:主要食品,指稻米、小麥、玉米、豆類等糧食和塊莖類食材制品,如米飯、饅頭、餅、粥。副食:非主要食品,即副食,指肉類、蛋類、奶類、蔬菜、水果等多種食材制品,如熱菜、涼菜、葷菜、素菜、湯菜。零食:正餐以外的食品,統稱零食,如小吃、干果、糖果、休閑食品。

主食、副食和零食,都有各自存在的重要價值。從自古積累的飲食養(yǎng)生經驗來看,它們都不可或缺,又各有其責,也不可喧賓奪主。中國人一脈相承的飲食特點,是以谷物為中心,平衡膳食。對此,《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薄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22)》也指出,“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還以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形式直觀呈現:日常食品分為五層,主食類占據最底層,攝入量最大,意味著主食是平衡膳食的基礎。并建議,堅持谷類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成年人每天攝入谷類食物為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生活水平的提高,發(fā)生了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到“吃得健康”的深刻變化,不過受國外飲食文化影響,飲食消費領域出現一些誤解和誤區(qū),使部分人的飲食觀念和飲食行為有了一些新特點。首當其沖的就是谷物制品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而蛋奶肉等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所占比例持續(xù)提高,也就是說,主食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zhàn)。原本是人們最熟悉、最推崇的主食,如今卻遭遇不同程度的冷落,甚至是被拒吃。

有人認為“主食只包括谷物和雜豆”,其實這個認識是很不全面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第一層是谷薯類食物,有“谷”有“豆”還有“薯”。薯類中的馬鈴薯,2015年被我國確定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是主要的主食來源。

有人覺得“主食沒營養(yǎng)”,可以少吃或不吃主食。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研究員張堅表示,“這絕對是錯誤的。人體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營養(yǎng)科教授李惠明也強調:“主食除了提供能量外,也會給人體帶來很多營養(yǎng)?!?/p>

有人擔心“主食熱量高,吃多容易發(fā)胖”。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中心主任孫建琴說:“認為主食所含熱量高而拒吃主食的觀念是錯誤的。正確的減肥方法應該是保證主食攝入量,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入?!?/p>

對于主食的誤解和誤區(qū),一方面是告訴人們,生活中越是熟悉的東西,越容易被忽略,越不容易被理解;另一方面也側面提醒人們,健康飲食更要敬畏科學、捍衛(wèi)常識。

9月15-25日,是中國科協、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主辦的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希望活動期間,與會專家能從健康飲食的角度去審視一下、思考一下、科普一下:中國人飲食以主食為主的地位不可動搖。

(作者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chuàng)作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餐飲文化大師)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