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我坐在位于布魯克林的家庭辦公室里,面前有三塊屏幕,每塊屏幕上至少開著七個應用程序?!c此同時,我的不同郵箱也發(fā)出各自的提示聲,提醒我有新的電子郵件,這些聲音讓我感到煩躁。我在有增無減的待辦事項和混亂的日程表之間反復切換?!?/p>
這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季奇的一段自我描述?;赝莻€時段里他所面對的信息交流和干擾,他說他感覺自己的身體就像一只容器,不斷產(chǎn)生渙散的分裂型思維,本就不集中的注意力更加分散。后來的研究思考讓他意識到,這種可以同時做多件事情,從而完成更多任務的所謂“多任務處理”,雖然看似不錯、挺有道理,甚至符合邏輯,儼然一種高效的生產(chǎn)力提升策略,但是,它們大多屬任務轉(zhuǎn)換,綜合來看其效率實際上并不高。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一心多用”真的能讓我們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嗎?
神經(jīng)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證實:大腦神經(jīng)元編碼系統(tǒng)只允許1%到16%的神經(jīng)元每時每刻保持活躍狀態(tài)。這一生物學限制打破了我們可以通過多任務處理來擴充注意力的神話。這是進化讓我們的大腦得到優(yōu)化的結(jié)果:使其在任何時候都只能保持一小部分神經(jīng)元處于活躍狀態(tài)。
美國斯坦福大學通過一項關于大腦多任務處理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得出結(jié)論:大腦無法高效處理同時進行的任務,導致大腦在信息管理和在多任務之間切換的能力下降。有關閱讀對大腦影響的研究也表明,有順序地處理信息對維持健康的認知功能至關重要。
美國神經(jīng)科學家卡爾·D.馬爾奇對“浸潤在科技中的青少年”的研究,描述了一個典型的多渠道、多任務處理的孩子形象:她會一邊上網(wǎng),一邊在線交流,同時還在輕輕松松地玩著游戲,寫著作業(yè)。這引出了馬爾奇的一番感慨:多任務處理已經(jīng)成為太常見的習慣了,以至于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是多么頻繁地這樣做。我們已經(jīng)看到,多任務處理對幼兒的認知技能和學習成績都會產(chǎn)生相當大的影響。對青少年來說也同樣如此。
數(shù)十年來對多種類型的多任務處理的研究表明,如果同時執(zhí)行不止一項任務,人們的效率會降低,原因是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準確度都下降了,而我們的大腦是有極限的,不能強迫大腦同時保持多個注意力焦點。同樣地,注意力也有限。這可用“潛念理論”對其做出合理的解釋。該理論認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為大腦對某個任務習以為常時會轉(zhuǎn)換為自動模式(潛念),將更專注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地方。
考慮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景。類似剪指甲、洗衣服、存檔讀過的電子郵件、購買食品等“習慣性任務”所需的注意力,當然遠不及更為復雜的任務。還有在熟悉的道路上開車,也是自動的習慣,不會妨礙任何意識思維,盡管這類習慣性任務可能需要某種程度的意識才能啟動。在這些情形下,我們同時實施多個任務且不犧牲任務的完成質(zhì)量,未必不能做到。
這意味著,習慣性任務占用的注意力空間非常小,因為它們一旦開始,就幾乎不用思考。這個過程可能由大腦的序列相關行為所驅(qū)動。大腦甚至會“協(xié)助”我們同時做幾件習慣性事情。這類習慣性任務的實施,或者說相對機械性的一心多用,自然有別于前述多任務處理,倒是無可厚非的。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